3月13日,由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主办的 “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仿真技术前沿探索与实践” 线上论坛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和视频号同步直播,合计吸引了上百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单位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CFD技术创新、多物理场耦合、液态金属传热、国产CFD软件应用及 AI 融合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核学会核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分会的理事长 黄彦平 在致辞中指出,核能技术的迭代对流体仿真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在精度提升、计算效率优化及模型验证等方面取得突破。他强调,人工智能与CFD的融合有望实现流场的高效重建和更精准的预测,为核反应堆仿真技术开辟新的途径。同时,国产流体仿真软件的自主研发也是打破技术垄断的关键,是保障核电数据安全、实现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核心。黄彦平呼吁产学研各方需强化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共同攻克行业难题。
在技术报告环节,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积鼎科技的5位业内专家,围绕核反应堆热工水力仿真的前沿技术,带来精彩分享。
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田文喜 带来《基于CFD的核反应堆通道级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报告。田文喜介绍其团队基于OpenFOAM平台,开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核反应堆全堆芯通道级热工水力分析程序CorTAF,针对堆芯关键问题不断升级开发相关耦合计算模型,形成核反应堆堆芯通道级热工水力及多场耦合分析平台CorTAF。突破传统分析方法的跨平台数据失真与效率瓶颈,实现多场多模型协同高保真计算。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贵州理工学院院长 潘良明 带来《液态金属湍流换热的四方程模型数值模拟方法》报告。针对液态金属极低普朗特数特性导致的传热难题,潘良明团队提出雷诺时均四方程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捕捉液体金属特有的流动传热特性,相较于传统的湍流普朗特数方法,四方程模型展现出更优越的普适性和预测精度,为解决液态金属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难题提供了新的数值方法。
上海积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 符凯 介绍了《国产流体仿真软件在核反应堆仿真中的应用》。符凯博士分享了积鼎科技自主研发的国产流体仿真软件在核电领域的实践应用成果,涵盖流动传热、多相流相变、可压缩流体、多组分等等场景的精确模拟,为反应堆的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提供了可靠工具。他呼吁行业支持国产软件发展,共同推动技术迭代。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谭思超 带来前沿课题《AI integrated CFD:流体物理深度学习建模新范式驱动流场高效重建》。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AI技术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谭思超与大家探讨了LLM与流体AI模型的技术特性差异和其对流体AI发展的启示,阐述了基于AI模型的流场快速重建解决方案以及与CFD流程的集成思路。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袁德文 分享了《基于物理约束神经网络的矩形通道流场求解方法研究》。袁德文在报告中提出采用物理约束的神经网络方法,其开展了矩形通道流场求解方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了cfd方法的速度和精度,以及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展示了物理约束神经网络方法在流场求解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互动问答环节,与会者通过腾讯会议积极参与交流,围绕报告中提到的多物理场算法优化、人工智能与CFD的融合、国产软件工业适配性等技术细节展开互动研讨,进一步深化了产学研各界对核反应堆仿真技术的理解与应用共识。
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